• 2016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实验研究
    • 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联分析

      2016(6):407-410.

      摘要 (3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联。 方法:以130例ACI患者为病例组,13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PCR-荧光探针法对两组人群MTHFR基因677C>T、1298A>C位点和MTRR基因66A>G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定性检测,分析两组人群的基因型及其分布,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I组MTHFR677C>T的T等位基因频率、MTRR66A>G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χ2=21.03,P<0.01和χ2=12.45,P<0.01),而MTHFR1298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Hcy明显升高(P<0.01),血清Hcy水平在MTHFR677C>T、MTHFR1298A>C及MTRR 66A>G的基因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HFR 677 T等位基因、MTRR66 G等位基因与ACI密切相关,MTHFR1298A>C未发现与ACI相关,3位点SNP均与ACI患者Hcy水平升高有关。

    • 人胃癌微环境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的体外增殖、迁移和促血管生成能力

      2016(6):411-414.

      摘要 (2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人胃癌微环境来源间充质干细胞(GC-MSCs)能否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 方法:采用MTT增殖试验和细胞克隆形成试验观察GC-MSCs细胞对胃癌细胞系BGC-823生长的影响;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管形成试验观察并分析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GC-MSCs细胞作用BGC823细胞后其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MIP-2和TGF-β1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MTT增殖试验和克隆形成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的体外生长(P<0.05);Transwell迁移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细胞培养上清对BGC-823的迁移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明显上调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MIP-2和TGF-β1基因)在BGC-82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管形成试验结果显示,BGC-823和GC-MSCs细胞共培养上清与BGC-823、GC-MS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具有更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 结论:GC-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促血管生成能力,进而诱导胃癌的恶性转化。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FLT3-ITD、CEBPA、NPM1、DNMT3A、RAS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

      2016(6):415-419.

      摘要 (36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FLT3、CEBPA、NPM1、DNMT3A、NRAS和KRAS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 方法:收集217例初诊AML患儿骨髓标本,采用PCR扩增产物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CEBPA、NPM1、DNMT3A、NRAS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收集临床资料,探究各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结果:本研究中突变率最高的是NRAS(11.9%),其他依次为CEBPA(10.0%)、FLT3-ITD(5.7%)、KRAS(3.0%)、NPM1(1.4%),未检测出DNMT3A突变。KRAS突变均发生于M5型,NPM1突变均发生于M2型。FLT3-ITD突变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较非突变组明显升高[104.0(19.8, 201.0) vs 11.4(3.8, 38.7), Z=-3.061, P=0.002];KRAS突变组年龄明显低于非突变组[2.0(1.0,3.3) 岁vs 7.0(3.0,10.0) 岁,Z=-2.282, P=0.005]。FLT3-ITD突变组患儿总生存率较非突变组明显降低(25.0 % vs 52.5%,χ2=4.993, P=0.026);无病生存率呈减低趋势(33.3% vs 60.6%,χ2=3.750,P=0.053)。RAS突变组与非突变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LT3-ITD突变是AML患儿患者的不良预后指标。

    • 2种不同检测系统测定血清Lp(a) 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2016(6):420-422.

      摘要 (2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2种检测系统测定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效能。 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47例,分别用检测系统1(以mg/L为单位)和检测系统2(以nmol/L为单位)对患者血清中的Lp(a)水平进行检测,通过ROC曲线评价2种检测系统检测血清Lp(a)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NIHSS评分),分析2种检测系统检测血清Lp(a)水平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检测系统1与检测系统2的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检测系统2测定Lp(a)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检测系统1:检测系统1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AUC为0.801(95%CI:0.728~0.874),最佳cut off值为168.05 mg/L,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61.9%;检测系统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UC为0.919(95%CI:0.877~0.961),最佳cut off值为19.95 nmol/L,敏感性为78.7%,特异性为95.2%。检测系统2检测Lp(a)结果相对于检测系统1,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更好的相关性(检测系统1: r=0.462,检测系统2:r=0.587)。 结论:用检测系统2检测血清中Lp(a)的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优于检测系统1。

    •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质粒介导的KPC-2和NDM-1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构分析

      2016(6):423-427.

      摘要 (3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携带blaNDM-1和blaKPC-2的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构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4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F-05、CF-17、CF-35、CF-43),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细菌同源性;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和ESBLs耐药基因、接合试验、耐药基因周围序列分析对菌株的耐药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研究。 结果: 4株细菌仅CF05对阿米卡星敏感,所有菌株对其他检测药物全部耐药;PFGE结果显示4株细菌不同源;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显示2株(CF-35、CF-43)同时携带blaNDM-1和blaKPC-2、另2株(CF-05、CF-17)仅携带blaNDM-1,CF-35同时携带blaCTX-M-15;其中3株细菌(CF-05、CF-17、CF-43)接合成功,CF-05、CF-17接合子(CF-05-1和CF-17-1)携带blaNDM-1,CF-43获得2种接合子(CF-43-1携带blaKPC-2、CF-43-2同时携带blaNDM-1和blaKPC-2);分析blaNDM-1和blaKPC-2周围序列发现,4株细菌周围序列分别与国内报道携带blaNDM-1和blaKPC-2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pNDMHN380和PK048周围序列高度相似。 结论: 在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检测到NDM1型碳青霉烯酶,其中2株同时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blaNDM-1周围序列和blaKPC-2周围序列与国内已知肺炎克雷伯菌相关耐药基因周围序列高度相似。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价值

      2016(6):428-431.

      摘要 (2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mNAP)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全血细胞减少患者198例,其中明确诊断为AA者52例,对照组为非AA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146例和体检健康者10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NAP,ROC曲线评价其对AA的诊断效能。 结果:AA、非AA疾病对照组及健康人对照组mNAP 检测结果[M(P25~P75)]分别为13 931(11 128,21 605)、1 875(1 119,3 119)、1 831(1 371,2 411)AB/c,AA组mNA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AA疾病对照组及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AA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AP诊断A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在最佳切点为6 388AB/c时,诊断AA的敏感性为90.90%(95%CI 0.83~0.96),特异性为96.10%(95%CI 0.86~0.99)。 结论:检测外周血mNAP值对AA的鉴别诊断可能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

      2016(6):432-435.

      摘要 (2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Grace评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171例ACS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者,根据Grace评分,将ACS患者分为低危组(Grace评分≤108分)、中危组(Grace评分109~140分)和高危组(Grace评分﹥140分)3组,分别检测AC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酐(Cr)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计算NLR,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ACS患者WBC、N(%)和NLR值高于健康人对照组,而L(%)结果则低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ACS患者3个亚组中,高危组患者NLR结果高于中危组(P<0.05)和低危组(P<0.01),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LR结果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26,P<0.05)。 结论:ACS患者NLR结果与Grace评分相关。

    • 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基因相关分析

      2016(6):436-439.

      摘要 (26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 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7月暴发流行的XDR肺炎克雷伯菌15株和同时期分离的敏感肺炎克雷伯菌30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方法筛查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携带情况,并比较分析2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 结果:XDR肺炎克雷伯菌株与敏感菌株形成生物膜A590 nm值分别为0.505 3±0.291 2和0.429 8±0.235 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38)。15株XDR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荚膜多糖基因,而敏感菌株中荚膜多糖基因wzy-K2、wzy-K3和wzy-K57的检出率分别为10.0%、3.3%和6.7%。其他毒力相关基因ureA、wabG、mrkD、fimH和uge在XDR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检出率均为100.0%,除上述5种毒力基因外,仅1株XDR肺炎克雷伯菌检出kfuBC毒力基因(6.7%)。而敏感菌株中kfuBC、rmpA、wcaG、allS、iucB、iroNB和magA中检出率分别为20.0%、20.0%、10.0%、16.7%、40.0%、10.0%和10.0%,毒力基因iucB检出率与XDR菌株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64,P=0.012)。 结论:XDR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敏感菌株间无明显差异,其毒力谱较为单一,携带的毒力因子种类亦较敏感菌株少。

    • 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超氧化物歧化酶及γ-干扰素体外释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2016(6):440-441.

      摘要 (2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结核分枝杆菌(TB)γ-干扰素体外释放(TBIGR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经临床确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47例,对患者分别进行入院时、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血清1,25(OH)2D3、SOD检测;对患者分别进行入院时、治疗3个月TB-IGRA试验,分析检测结果在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以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 结果: 患者组入院时、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血清1,25(OH)2D3结果分别为(56.01±15.86)、(42.38±13.72)和(82.29±10.62)ng/mL,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结果分别为(76.42±12.33)、(101.6±11.16)和(118.36±12.37)U/mL,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5(OH)2D3为(80.54±8.78 )ng/mL,SOD为(117.47±15.67)U/mL,与患者组入院时、治疗1个月检测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3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TB-IGRA试验阳性的患者分别为46例和42例;对照组全部阴性。42例阳性患者入院时、治疗3个月γ-IFN浓度分别为(306.6±112.3)pg/mL和(178.9±96.4)pg/mL。 结论: 连续监测肺结核患者血清1,25(OH)2D3、SOD及γ-IFN浓度对临床抗结核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综述
    •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6(6):442-444.

      摘要 (2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上皮性卵巢癌(EOC)因其早期难以发现且晚期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免疫治疗有望成为EO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机体免疫抑制的产生会影响EOC的免疫治疗效果。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是一种免疫卡控点分子,参与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实验和小鼠体内研究结果表明,调控TIM-3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助于激活T细胞的活性,抑制肿瘤的生长,因而TIM-3可能成为EOC免疫治疗的潜在新靶点。该文对TIM-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EOC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作一综述,旨为妇科肿瘤发生机制和防治技术研究提供新策略。

    • TET2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意义

      2016(6):445-446.

      摘要 (4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TET2基因突变是继JAK2突变后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中发现的又一重要突变。TET2突变全程参与了DNA去甲基化过程,具有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增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复制能力的功能,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对TET2功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就近年来TET2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ALDI-TOF MS微生物鉴定数据库应用研究进展

      2016(6):447-450.

      摘要 (5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具有灵敏、准确、高通量等特点,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食品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微生物鉴定。但目前MALDI-TOF MS数据库中收录的大多是较常见微生物种类,对于新发现及罕见微生物以及来自不同地域和环境的微生物收录不足甚至缺乏,导致微生物鉴定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该文对MALDI-TOF M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数据库的现状以及扩展数据库的重要性、基本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 核酸适配体技术在生物样本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6(6):451-453.

      摘要 (6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核酸适配体是通过体外筛选技术筛选出的单链DNA或RNA。其自身构象会随着与目标物质的结合而发生改变,与信号转换器结合后实现对物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快速检测。核酸适配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分子、蛋白质、细菌病毒等方面的检测,尤其是环境和食品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该文主要对核酸适配体技术应用于生物样本中物质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在生物样本中进行物质检测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其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临床检验质量指标面临的挑战

      2016(6):454-456.

      摘要 (5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许多证据表明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前和检验后阶段出错的概率较高,因此,选择有效的质量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监测和改进至关重要。当前质量指标的主要矛盾在于可获取的一致化质量指标及相关组织、实验室专家对质量指标的兴趣与参与质量指标计划实验室较少、采集数据不充足之间不协调。该文主要对当前临床检验质量指标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建议。

    • >研究生园地
    • 不同培养基中铜绿假单胞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及cyp35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6(6):457-461.

      摘要 (4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发育和生殖的影响,观察线虫cyp35家族药物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线虫的毒性作用及代谢机制。方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秀丽隐杆线虫细菌感染模型,通过LB、TSA、PGS和PGA等培养基培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秀丽隐杆线虫后,观察线虫寿命、形态、产卵和运动等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秀丽隐杆线虫cyp35家族基因的表达。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秀丽隐杆线虫后,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缓慢,运动的灵活性降低,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实验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和产卵量均低于NGM培养基对照组(P<0.05);秀丽隐杆线虫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后体内的cyp35A1、cyp35A2、cyp35A5和cyp35C1等毒物药物代谢基因与对照组比较表达均上调(P<0.05)。 结论: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秀丽隐杆线虫有不同的毒性效应;秀丽隐杆线虫对铜绿假单胞菌毒素的代谢与cyp35家族基因密切相关。

    • 低糖下调HSF1抑制肝癌细胞EMT及相关转移

      2016(6):462-466.

      摘要 (25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低糖(LG)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转移的影响以及热休克因子1(HSF1)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分别用LG和对照高糖(Control)培养基培养肝癌细胞;用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利用shRNA干扰HSF1,并采用HSF1基因回补(shRES)策略,检测HSF1在低糖抑制肝癌细胞EMT及转移中的作用。 结果:LG抑制肝癌细胞的EMT样的形态学改变,抑制其“钙黏着蛋白转换”和迁移能力;此外,葡萄糖限制还可引起HSF1下调,导致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增高,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降低;LG培养时,敲减HSF1后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P<0.05),E-Cadherin降低,N-Cadherin增高,EMT作用增强,而Control培养时无此现象;HSF1基因回补(shRES)后肝癌细胞EMT及迁移能力再次被抑制。 结论:LG可下调HSF1,抑制肝癌细胞的EMT及迁移能力,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江苏地区汉族人群CTLA-4 rs4675369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相关性

      2016(6):467-469.

      摘要 (18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rs467536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关系。 方法:用分子量阵列技术对710例PBC患者和743例健康对照者CTLA-4 rs4675369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两组人群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明确该基因位点是否为PBC易感位点。 结果:PBC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3%和51.4%,均高于对照组的21.7%和46.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G基因型比值比(OR)为.4395%CI:1.13~1.81),经年龄、性别因素校正后为1.43(95%CI:1.12~1.82)。 结论:江苏地区汉族人群CTLA-4 rs4675369位点多态性与PBC存在相关性。

    • >质量管理研究
    • 江苏省苯丙氨酸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实验室间比对结果与分析

      2016(6):470-473.

      摘要 (2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江苏省苯丙氨酸室内质量控制(质控)数据进行实验室间比对与分析。 方法:比对分析2015年度(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使用相同质控品的14家江苏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分中心实验室检测血苯丙氨酸(Phe)的室内质控数据,计算各实验室和全省的苯丙氨酸均值(x)、标准差(s)、标准差指数(SDI)、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指数(CVI)、总误差(TE)、允许总误差(TEa)、临界系统误差(△SEc)等指标并做出评价。 结果:累计测定Phe 低值质控11 477个,全省SDI、CVI、CV、 TE、△SEc的合格率分别为100%、57.14%、42.86%、78.57%、14.29%;测定Phe高值质控11 502个,全省SDI、CVI、CV、TE、△SEc的合格率分别为100%、35.71%、92.86%、100%、21.43%。 结论:大部分实验室的质控比对结果均满足质量规范要求,但CV和CVI的统计结果表明部分实验室苯丙氨酸不精密度较大。

    • >调查研究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调查

      2016(6):474-476.

      摘要 (2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方法:收集2012-2014年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肠杆菌科菌株37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及金属酶表型,采用PCR法及基因测序方法调查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结果:37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16株(43.2%)、大肠埃希菌6株(16.2%)、黏质沙雷菌6株(16.2%)、阴沟肠杆菌4株(10.8%)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阿斯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成团泛菌、芳香沙雷菌各1株(各2.7%);耐药表型显示33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8株金属酶表型阳性;其中35株检出耐药基因,包括blaKPC(21株)、blaIMP(6株)、blaOXA-48(3株)、blaNDM-1(3株)和blaVIM(2株)。 结论: 本院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以blaKPC为主要耐药基因,其次为blaIMP基因。

    • >案例分析
    • 高单克隆IgG对无机磷检测干扰的解除

      2016(6):477-478.

      摘要 (2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报道1例高单克隆IgG对无机磷检测干扰的案例并对不同方法解除单克隆IgG干扰无机磷的情况进行比对。 方法:在Beckman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磷钼酸紫外法检测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无机磷结果为2.84 mmol/L,仪器出现异常报警,用稀释法、超滤法、聚乙二醇PEG6000蛋白沉淀法对标本处理后进行检测,同时分别用聚乙二醇PEG6000蛋白沉淀法检测9份正常标本和用超滤法检测6份正常标本,计算回收率。 结果:用蒸馏水3、6倍稀释后无机磷结果分别为1.284 mmol/L、1.128 mmol/L,反应曲线仍然异常。超滤法结果为0.634 mmol/L,反应曲线正常,6份标本回收率为101.1%~108.5%。蛋白沉淀法检测结果为0.562 mmol/L,反应曲线正常,9份标本回收率为92.2%~103.0%。 结论:对于此例高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对无机磷测定的干扰,可以使用超滤法和蛋白沉淀法对标本进行处理后测定,效果优于稀释方法。

    • 结核性胸水见类上皮细胞1例

      2016(6):479-480.

      摘要 (1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苏ICP备12051282号-1
主管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单位:临床检验杂志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620683 E-MAIL:lcjyzz@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