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从蛋白质到非编码RNA

      2017(1):1-4.

      摘要 (6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BM)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被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分型、炎症活动度、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的判断。目前,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ACPA)已经成为RA的诊断指标之一。随着蛋白质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以蛋白质和非编码RNA为指标的检测技术日益完善,更多的蛋白质、微小RNA(microRNAs)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被发现和确认,有些已成为RA潜在的BM。虽然这些BM的临床意义尚有待更多临床大数据的验证,但是这些新型BM的发现仍然为RA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对RA相关的BM及其作用作一评述。

    • 长链非编码RNAs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7(1):5-9.

      摘要 (4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片段超过200个核苷酸且不具备编码蛋白质能力的RNA转录本。lncRNAs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通过影响染色质重塑、基因转录、蛋白质转运和运输等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在动物或人体内许多表达水平异常的lncRNAs可能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报道,该文主要针对不同类型自身免疫病中异常改变的lncRNAs做一综述,并着重讨论lncRNA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2017(1):10-14.

      摘要 (5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实验室诊断和病情判断主要依赖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Sm、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但这些自身抗体存在敏感性或特异性差的缺陷,大大限制其临床价值。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些新技术及新标志物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新的分子标志物被发现并鉴定,有望为提升SLE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新契机。该文概括性综述了近年来在SLE中新发现的各种分子标志物,包括基因转录、变异谱、表观遗传谱、游离基因分子谱、胞外颗粒表达谱等,并对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 >自身免疫病的生物标志物
    • 质谱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免疫复合物差异蛋白质的分析

      2017(1):15-20.

      摘要 (11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质谱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关节滑膜中的免疫复合物进行全面的抗原谱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3例RA患者和3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的关节滑膜,通过蛋白质提取、免疫沉淀、胶内酶解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对滑膜免疫复合物进行抗原谱分析。用FOT值(fraction of total)评价蛋白质的丰度,通过FOT值的比较筛选出上调蛋白和下调蛋白。用David和String软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功能富集、相互作用网络和信号通路分析。 结果:在RA和OA患者的关节滑膜组织免疫复合物中分别鉴定出511和526种蛋白质。通过维恩图比较,仅在RA组出现的蛋白质有170种。RA组有45种蛋白质发生上调,85种蛋白质发生下调。 结论:热休克蛋白HSP90AA1、HSP70、人类白细胞抗原(HLA)-G、硫氧还蛋白、膜联蛋白A2和玻连蛋白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RA的发病过程,具有RA新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

    • 抗核小体抗体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应用价值

      2017(1):21-23.

      摘要 (5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54例JSLE患者,28例非JSLE患者及26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及抗Sm抗体;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AnuA对JSLE诊断的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96.30%;AnuA并联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检测诊断JSLE的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AnuA与发热、口腔/鼻咽部溃疡、肺部损害、淋巴细胞绝对值、尿蛋白和补体C3正相关。 结论:AnuA可作为诊断JSLE有价值的指导性血清标志物,其联合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检测更有利于JSLE疾病的诊断。

    • 粪便钙卫蛋白及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2017(1):24-27.

      摘要 (8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抗胰腺外分泌腺抗体(PAB)、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杯状细胞抗体(GAB)、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及粪便钙卫蛋白(FC)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确诊的克罗恩病(CD)患者107例及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98例作为IBD组,非IBD肠病疾病患者79例作为疾病对照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ANCA、ASCA、GAB和PAB,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FC浓度。对3组血清PANCA、GAB、PAB、ASCA及FC检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205例IBD患者血清PANCA、GAB、PAB、ASCA的阳性率分别为36.1%、29.8%、38.0%、4.9%;IBD组、CD组与UC组FC浓度均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与U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CA在CD和U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4%、66.3%;PAB在CD和U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5.4%、8.2%;PAB、PANCA、GAB、ASCA、FC及5项联合在鉴别诊断IBD与非IBD肠道疾病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8.0%、36.1%、29.8%、4.9%、54.1%、63.4%和98.7%、96.2%、94.9%、100%、68.4%、93.7%。5项联合鉴别诊断IBD与非IBD肠道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PANCA用于UC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PAB用于CD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 结论:GAB为一种IBD相关自身抗体,可用于IBD的辅助诊断;PAB和PANCA分别为CD和UC重要的血清学标记物,对该类疾病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将FC与自身抗体联合对于IBD与非IBD胃肠道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区分CD或UC价值不大。

    •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7(1):28-30.

      摘要 (9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Eotaxin-1)、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 方法:将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8名,同时期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6名,健康人对照者53名纳入本研究。收集其肿胀关节计数、压痛关节计数和DAS28评分评价RA的活动度。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其血清RF水平,ELISA检测Eotaxin-1和抗CCP抗体的水平,不同组间因子水平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水平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RA组Eotaxin-1、RF和抗CCP抗体的水平分别为(96.02±21.07) pg/mL、(183.42±87.45) U/mL、(119.09±62.30) RU/mL,较非RA组和健康人对照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血清Eotaxin-1水平与其肿胀关节计数、压痛关节计数和DAS28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1);抗CCP抗体的水平与其压痛关节计数和DAS28评分有相关性;RF仅与DAS28评分有相关性。 结论:RA患者血清Eotaxin-1和抗CCP抗体的水平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有望发展成为监测RA疾病活动度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 >临床检验技术研究
    • imCIM检测B类碳青霉烯酶的效果评价

      2017(1):31-35.

      摘要 (6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评价抑制剂增强改良碳青霉烯失活法(imCIM)在B类碳青霉烯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与EDTA纸片增效试验(EDPT)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收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18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4株、大肠埃希菌44株、鲍曼不动杆菌43株、铜绿假单胞菌50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菌株83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5株、大肠埃希菌16株、鲍曼不动杆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17株。采用imCIM和EDPT对上述264株菌株进行B类碳青霉烯酶的筛查,以PCR结果作为金标准。应用一致性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81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中144株PCR扩增耐药基因阳性,A、B、D类碳青霉烯酶分别为39株、77株、28株;imCIM检测70株阳性,111株阴性,其中166株与PCR结果一致;EDPT检测72株阳性,109株阴性,其中134株与PCR结果一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菌株83株,PCR扩增耐药基因、imCIM及EDP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imCI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1%(66/77)和97.86%(183/187),与PCR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59;EDPT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23%(51/77)和88.77%(166/187),Kappa值为0.561。imCIM抑菌圈差值(ΔdimCIM)与EDPT抑菌圈差值(ΔdEDPT)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41,P<0.05)。采用imCIM检测B类碳青霉烯酶的ΔdimCIM水平与A、D类酶ΔdimCIM总体分布位置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87,P<0.05)。imCIM与EDP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95% CI:0.977~0.999)和0.936(95% CI:0.909~0.963)。 结论: imCIM是一种准确、高效、便捷的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方法,敏感性、特异性较高,适合用于流行病学监测。

    • Xpert艰难梭菌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评价

      2017(1):36-38.

      摘要 (6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Xpert艰难梭菌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43份腹泻粪便标本,采用厌氧培养法、VIDAS检测A/B毒素法和Xpert艰难梭菌检测系统检测艰难梭菌,以产毒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对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临床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通过自配027型标准菌株模拟粪便标本,验证Xpert艰难梭菌检测系统筛选027型流行株的能力。 结果:以产毒培养法为金标准,Xpert艰难梭菌检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3.8%,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3.3%和96.8%。与产毒培养法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22(P<0.05),与VIDAS检测A/B毒素法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419(P<0.05);027型标准菌株模拟粪便标本检测结果阳性并报告为027型。 结论:Xpert艰难梭菌检测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艰难梭菌相关基因,且能准确报告027型高产毒力菌株。

    • 两种流式单平台计数法测定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应用评价

      2017(1):39-41.

      摘要 (8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基于流量传感器的单平台计数法(简称体积法)与基于Trucount管的单平台计数法(简称Trucount法)对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用Trucount法和体积法检测107例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8+、CD3+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选取5例CD3+低值样本,考察体积法检测CD4+、CD8+、CD3+淋巴细胞绝对数的精密度。 结果:Trucount法和体积法对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4+/CD3+、CD8+、CD8+/CD3+、CD4+/CD8+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系数均在0.9~1.1之间。CD3+T细胞≥40个/μL时,体积法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5.5%;当CD3+T细胞为20个/μL时,CD3+、CD4+和CD8+淋巴细胞的变异系数分别是5.19%、10.28%和6.48%。 结论:基于流量传感器的单平台计数法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对肝/肾移植患者移植术后机体免疫状态的监测。

    • 湿片封片技术在临床微生物镜检中的应用

      2017(1):42-44.

      摘要 (77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寻找一种简单实用可长期保存各类湿片的方法。 方法:采用双层套封片法和改良Huber聚乙烯醇封片法进行封片,观察封片效果。 结果:经长达14年的持续观察,采用双层套封片法保存的湿片,染液、菌体以及镜检效果与初制时无异,但只能在低倍和高倍镜下观察,不能用油镜;改良Huber聚乙烯醇封片法封片后可以进行油镜观察,经固定的真菌结构可保存不变。 结论:两种封片方法的封片效果相当。双层套封片法适用范围更广。改良Huber聚乙烯醇封片法保存丝状真菌的效果最好,但进口试剂价格昂贵,短期内普及使用尚有困难。

    • 青霉素敏感携带blaZ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几种表型检测方法比较

      2017(1):45-46.

      摘要 (10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四叶草”试验、K-B纸片法、头孢硝噻吩显色法、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4种方法检测青霉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blaZβ-内酰胺酶基因的能力。 方法:以PCR法扩增blaZ β-内酰胺酶基因为标准,评估“四叶草”试验、K-B纸片法、头孢硝噻吩显色法、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4种方法检测28株青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0.12 μ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产酶株的能力。 结果:28株菌株经PCR法扩增出7株blaZ阳性株,经“四叶草”试验、头孢硝噻吩显色法和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分别检出5株、2株和3株,检出率分别为17.86%、7.14%和10.71%;21株blaZ阴性菌株经上述试验检测均为阴性。K-B纸片法抑菌圈直径均≥29 mm,blaZ阳性株平均直径32.43 mm(范围29~35 mm),blaZ阴性株平均直径38.81 mm(范围32~45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P<0.05)。 结论: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否对青霉素敏感的常规表型测试法结果不完全可靠。

    • >临床实验研究
    • 医院就诊人群HBsAg与抗HBs双阳性HB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与分子病毒学特征

      2017(1):47-52.

      摘要 (80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Ag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及分子病毒学特征。 方法:分析52 070例医院就诊人群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以HBsAg和抗HBs双阳性患者为实验组,HBsAg阳性、抗HBs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半巢氏PCR扩增2组患者HBV S蛋白编码区并测序,比较2组间在不同基因区、基因型及临床诊断时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医院检测人群HBsAg阳性率为20.40%(10 621/52 070),其中HBsAg、抗HBs双阳性率为2.48%(263/10 621)。HBsAg、抗HBs双阳性在0~9岁和≥80岁人群流行率较高,而HBsAg阳性、抗HBs阴性则相反。实验组S蛋白氨基酸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2% vs 0.81%,P<0.01),差异主要存在于主要亲水区(MHR)(1.68% vs 0.57%,P<0.01)。实验组中除肝癌(HCC)患者外(1.97% vs 2.21%,P>0.05),乙肝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肝硬化(LC)患者的S蛋白突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疾病患者(分别为1.47% vs 0.65%,1.28% vs 0.84%,2.21% vs 0.44%,P均<0.05)。 结论:HBsAg、抗HBs双阳性以0~9岁和≥80岁HBsAg阳性人群更多见。HBV感染者血清HBsAg和抗HBs共存可能与S蛋白(主要为MHR)的突变造成的免疫逃逸有关。HBsAg、抗HBs双阳性和HBsAg阳性、抗HBs阴性患者之间S蛋白的突变率差异与患者肝脏疾病所处的阶段有关。

    • 全国首例子宫移植者术后他克莫司浓度和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及临床意义

      2017(1):53-56.

      摘要 (6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移植后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为子宫移植后免疫状态的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连续检测子宫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他克莫司全血药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全血样本同时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常规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结果:子宫移植受者术后第1个月他克莫司药物血药浓度为(13.51±3.92) ng/mL,第2个月为(15.58±1.19) ng/mL。术前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处于正常水平;术后5 d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NK细胞均显著减少;术后1周后淋巴细胞趋向于正常范围并维持,CD4+T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晚于CD8+T淋巴细胞;CD4/CD8在术后10 d内,比值在0.4~0.8之间,10 d后比值上升,基本维持在0.8至1.1之间,始终低于术前水平;NK细胞在术后10 d逐渐上升,但直至术后20 d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B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在术后5 d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处于增高趋势,并于术后10 d之后计数和百分比逐渐恢复正常。CD3+T淋巴细胞计数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之间并未见明显相关性。 结论:子宫移植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他克莫司药物浓度呈动态变化,但还需积累大量临床数据。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SLE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7(1):57-58.

      摘要 (7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值在预测患者疾病活动度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62例SLE患者,依据其NLR高低分为3组:高NLR组(NLR>5.0),中NLR组(2.0≤NLR≤5.0),低NLR组(NLR<2.0)。患者疾病活动度采用SLEDAI评分。分析NLR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结果:高、中、低NLR组SLEDAI评分分别为9.1±2.8、6.6±2.2、3.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NLR值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587,P<0.001)。 结论:NLR可一定程度地反映SLE疾病活动度。

    • >综述
    • 锌指蛋白A20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2017(1):59-61.

      摘要 (34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锌指蛋白A20,是一种具有泛素化与去泛素化的双重酶活性蛋白,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负性调控NF-κB。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自身免疫病中存在A20表达的异常,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该文就锌指蛋白A20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 耳念珠菌研究进展

      2017(1):62-64.

      摘要 (10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酵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对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传统的实验室表型鉴定方法可能会导致错误鉴定结果,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质谱技术区别耳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因此,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人员的关注,注意感染防控。

    • >研究生园地
    • 浙江省柯萨奇病毒A16 VP1基因特征分析及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2017(1):65-71.

      摘要 (7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柯萨奇病毒A16(CA16) VP1基因特征及其变迁规律并预测VP1蛋白上B细胞抗原表位。 方法: 在GenBank检索并下载35个浙江省CA16流行株及69个已知基因型CA16参考株的VP1基因序列,使用MEGA 6.0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和构建种系进化树,确定浙江省CA16流行株的基因型,并分析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及氨基酸变异;运用DNA Star中的Protean模块预测VP1上可能的线性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 结果:浙江省CA16病毒基因型为B1基因型(34株)和A基因型(1株)。B1型中以B1b亚型(24株)占绝对优势,其次为B1a亚型(10株)。浙江省CA16流行株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5.5%~100%和89.5%~100%;VP1区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但也存在部分变异。VP1中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氨基酸肽段)有13个,分别为10-20、30-38、57-62、73-79、98-106、118-123、159-168、173-177、184-189、240-46、265-273、274-284和289-295。 结论:浙江省CA16流行株存在A、B1 2个基因型,B1b和B1a为主要基因型,其VP1区氨基酸变异程度较低,VP1中13个预测的B细胞抗原表位可为CA16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 >调查研究
    • 联合测定血液中(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对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2017(1):72-75.

      摘要 (4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采用荟萃(meta)分析评价联合测定血液中(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检索从2009年5月至 2016年4月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医学数据库,对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分析、合并效应量、综合ROC曲线(SROC)等分析。 结果:G试验联合GM试验诊断IFD的合并敏感性为0.77(95%可信区间:0.64~0.86),合并特异性为0.93( 95%可信区间:0.88~0.96),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5%可信区间:0.91~0.96),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1和0.25。 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测定血液中(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对于早期诊断IFD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案例分析
    • 侵蚀艾肯菌合并2种厌氧菌致输卵管脓肿1例

      2017(1):76-77.

      摘要 (5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苏ICP备12051282号-1
主管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单位:临床检验杂志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620683 E-MAIL:lcjyzz@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