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在病程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2020(6):401-404.

      摘要 (1962) HTML (0) PDF 1.37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IgM/IgG抗体检测(化学发光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程监测和转归方面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 年1月20日至2020 年3月1日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确诊患者88例(115例血清样本)作为疾病组,排除COVID-19(核酸检测阴性)的其他疾病患者245例(245例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 结果:SARS-CoV-2 IgM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1%、100%;SARS-CoV-2 IgG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64%、100%;IgM和IgG抗体联合检测敏感性显著提高至96.59%,特异性为100%,与核酸检测的总符合率高达99.10%。SARS-CoV-2 IgM抗体水平在COVID-19病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gG抗体水平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升高。 结论:SARS-CoV-2 IgM和IgG抗体化学发光法联合检测敏感性高,可作为COVID-19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在病程监测和转归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抗体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

      2020(6):405-407.

      摘要 (2012) HTML (0) PDF 938.75 K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后不同时间段(第4、7、15、30、45天)血液和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抗体(IgM和IgG)。 结果:26例确诊患者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时间为(16.3±11.6)d,转阴当日IgM和IgG检出率分别65.38%和53.85%,IgM抗体在确诊后15 d检出率达到65.38%,而IgG抗体为46.15%,IgM抗体最早可在确诊4 d内检出,并在15 d左右达到峰值,而IgG抗体需7 d左右才可检出,并随着时间延长检出率持续上升。确诊患者经过治疗,病毒ORF1ab基因和N基因表达量在一周内出现明显下降,至观察截止时间点(45 d)仍有1例ORF1ab基因阳性和5例N基因阳性。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核酸检测或联合IgM抗体检测检出率高,感染中后期IgM和IgG抗体检测联合核酸检测可区别既往感染和无症状感染者。

    • 4例COVID-19患者不同类型标本的SARS-CoV-2核酸及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2020(6):408-409.

      摘要 (982) HTML (0) PDF 821.00 K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选择合适的标本类型进行SARS-CoV-2检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的4名COVID-19患者的鼻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分离血清)标本,用实时荧光RT-PCR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IgM和IgG。 结果:4名患者咽拭子和3例粪便标本的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2例鼻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例患者感染SARS-CoV-2一周内血清IgM及IgG出现,其余3例患者同期血清抗体检测阴性。 结论:SARS-CoV2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选择多种类型标本联合检测可提高病毒的检出率;同时血清学抗体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

    • 道孚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口咽和粪便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2020(6):410-411.

      摘要 (836) HTML (0) PDF 824.94 K (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住院和出院后集中隔离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方法:收集2020年2月四川省道孚县6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核酸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粪便标本核酸检测情况等。 结果:轻型、普通型病例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年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后口咽拭子核酸转阴平均天数为(7.4±6.2) d,轻型、普通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16例患者出院后2周内粪便标本核酸检测呈阳性,阳性率为23.9%(16/67)。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后2周内有部分患者粪便中能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疾病防控部门应重视出院患者排泄物的消杀。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进展相关实验室标志物的应用

      2020(6):412-413.

      摘要 (878) HTML (0) PDF 827.84 K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速度快,传播能力强,部分患者病程进展迅速,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给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的科学应用,临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越来越精准有效。该文就COVID-19疾病进展相关的实验室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 >临床检验技术研究
    • 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性能评价

      2020(6):414-417.

      摘要 (427) HTML (0) PDF 1.09 M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定量检测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化学发光法并评价。 方法: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NGAL单抗、磁微粒包被NGAL单抗,基于化学发光平台,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模式,建立尿液NGAL定量检测方法,并评价空白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干扰、回收率和方法学等指标。 结果:空白限为0.1 ng/mL,线性范围为10~1 500 ng/mL,分析内和分析间精密度(CV)均小于8%,血红蛋白100 mg/dL、三酰甘油3 000 mg/dL、胆红素50 mg/dL、抗坏血酸10 mg/dL、肌酐1 000 mg/dL、尿素12.5 g/dL干扰率小于10%;回收率为90.9%~103.1%;第95位百分位数法确定本方法参考区间为0~111.08 ng/mL;与Abbott NGAL检测试剂进行方法学对比,相关系数(r)为0.990 5,总符合率为96.1%。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尿液NGAL定量检测方法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临床实验研究
    • 20株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标准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2020(6):418-421.

      摘要 (894) HTML (0) PDF 1008.14 K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收集保藏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方法:对20株保藏KP菌株采用16S rRNA扩增及测序和质谱技术进行菌种鉴定验证;拉丝试验确定黏液表型;PCR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和K57);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20株菌种均扩增出预期大小的16S rRNA基因片段,与KP模式菌株参考序列的相似性均>99%;质谱技术检测均为KP,其中有4株鉴定到亚种;拉丝试验阳性率30%(6/20);共检出K2型3株(15%)、K5型4株(20%)、K54型1株(5%)、K57型4株(20%)和未分型8株;20株菌种分为10个ST型。 结论:该研究完善了KP菌株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质控指标。

    • 粪便钙卫蛋白不同检测方法分析前及分析中影响因素分析

      2020(6):422-426.

      摘要 (862) HTML (0) PDF 1.60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 FC)分析前及分析中影响检测结果的若干因素。 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其他肠道炎症疾病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粪便样本,同时采用ELISA、荧光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进行FC检测,观察分析前粪便样本贮存的时间、温度及留样时间和分析中检测方法学差异对FC测定结果的影响。 结果:FC可以在25 ℃下稳定7 d,4 ℃保存下至少稳定14 d,25 ℃下FC平均降解率为42.1%。同一患者日间FC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变异系数(CV)为5.1%~80.2%,平均CV值为39.6%,清晨样本FC浓度最高,中午样本FC浓度最低。不同检测方法对于FC检测定性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对于定量结果的一致性差,量值结果不具备可比性。 结论:为提高FC检测的准确性,推荐将清晨第一次排便的标本作为检测样本,标本在离体后应在低温环境下尽快送检。对于IBD患者病情监测与疗效评估,FC检测结果需考虑方法学差异。

    • 早期胰腺导管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意义

      2020(6):427-430.

      摘要 (356) HTML (0) PDF 986.16 K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检索并分析可用于早期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方法:从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检索出PDAC相关的17种候选肿瘤标志物;ELISA法对75例早期PDAC患者、25例中晚期PDAC患者、30例良性胰腺囊肿患者、30例慢性胰腺炎以及40例健康人对照血清标本中这17种候选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筛选出7种肿瘤标志物(IGFBP2、LRG1、CA19-9、REG3A、COL18A1、TIMP1和TNFRSF1A),并进一步筛选出在早期及中晚期PDAC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3种肿瘤标志物(CA19-9、LRG1、TIMP1);采用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这3种肿瘤标志物对早期PDAC的诊断效能。 结果:ELISA 法检测结果表明,7种肿瘤标志物(IGFBP2、LRG1、CA19-9、REG3A、COL18A1、TIMP1和TNFRSF1A)在早期和中晚期PDAC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关疾病对照及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进一步筛选结果证实,TIMP1、LRG1和CA19-9在早期、中晚期PDAC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早期PD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50,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82.2%,准确性为91.3%,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及两两联合检测。 结论:TIMP1、LRG1和CA19-9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早期PDAC的检出率,可用于早期PDAC的诊断。

    • 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2020(6):431-433.

      摘要 (1291) HTML (0) PDF 1.38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现状,并分析分离菌株的核糖体分型情况。 方法:收集161例住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基因PCR检测,同时进行产毒培养法,并比较2种方法的一致性;对分离的艰难梭菌进行核糖体分型。 结果:艰难梭菌产毒培养法阳性率为9.94%(16/161),粪便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率为9.94%(16/161),2种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75)。培养所得18株艰难梭菌中A、B毒素基因均阴性的2株(11.11%),tcdA+tcdB+产毒株15株(83.33%),tcdA-tcdB+1株(5.56%)。18株艰难梭菌核糖体分型分为16种型别(GS1~GS16),未发现核糖体分型027型菌株。 结论:艰难梭菌粪便毒素基因PCR检测可用于临床诊断,未发现本院艰难梭菌暴发流行。

    • 脑脊液酶学参数检测对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意义

      2020(6):434-436.

      摘要 (787) HTML (0) PDF 1.12 M (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酶学参数对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确诊颅内感染患者53例和无颅内感染患者23例,分别检测其脑脊液酶学参数,同时分析脑脊液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总蛋白(TP)、葡萄糖(Glu)、氯(Cl)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间差异,并用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常规单一参数和多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性能。 结果: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脑脊液酶学参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腺苷脱氨酶(ADA)、酸性磷酸酶(ACP)、谷氨酸脱氢酶(GLDH)、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水平以及炎症指标CRP、WBC、NEUT、TP、Cl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酶学参数AST、LDH、CK、CK-MB、α-HBDH、ADA、ACP、GLDH和炎症指标WBC、NEUT和TP可区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P<0.05);联合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0.700的4种酶学参数LDH、CK-MB、α-HBDH、GLDH诊断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AUC可提升至0.772;进一步联合敏感性最高的ADA和特异性最高的ACP,其诊断AUC可提升至0.795;再进一步联合炎症指标WBC、NEUT和TP,其诊断AUC可达到0.851。 结论: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多种酶学参数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脑脊液酶学参数联合炎症指标检测有助于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筛查。

    • 分枝杆菌培养系统分离诺卡菌的应用分析

      2020(6):437-439.

      摘要 (949) HTML (0) PDF 1.22 M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Bact/ALERT 3D全自动分枝杆菌培养系统用于诺卡菌分离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临床送检分枝杆菌培养呼吸道标本,采用氢氧化钠-N-乙酰-L-半胱氨酸预处理标本,接种Bact/ALERT 分枝杆菌培养瓶并上机培养;对阳性培养瓶采用抗酸染色与弱抗酸染色、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及罗氏固体培养基分离菌株;采用VITEK MS质谱仪或16S rRNA基因扩增与测序技术进行诺卡菌菌种鉴定。 结果:6 592份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分枝杆菌998株;分离诺卡菌51株,其中皮疽诺卡菌44株、新星诺卡菌2株、盖尔森基兴诺卡菌2株、星形诺卡菌1株、豚鼠耳炎诺卡菌1株和非洲诺卡菌1株。 结论:Bact/ALERT 3D全自动分枝杆菌培养系统可用于呼吸道标本中诺卡菌分离培养。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BO血型鉴定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2020(6):440-442.

      摘要 (2163) HTML (0) PDF 1.17 M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BO血型鉴定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7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标本,用Immucor Galileo NEO全自动血型仪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者采用试管法、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等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17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有81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其中抗体减弱72例(88.89%),抗体缺失6例(7.41%),白球比倒置2例(2.47%),抗原减弱1例(1.23%)。抗体减弱采用试管法反定型血浆适当加量,抗体缺失和抗原减弱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试验和基因检测,白球比倒置采用试管法生理盐水重悬可准确鉴定ABO血型。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型鉴定异常的原因主要是抗体减弱,其次是抗体缺失、白球比倒置、抗原减弱。不同原因导致的血型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必要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鉴定血型,确保输血安全。

    • >综述
    • 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2020(6):443-446.

      摘要 (722) HTML (0) PDF 1.16 M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中性粒细胞是先天免疫应答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具有调节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和急性损伤修复等多种特殊功能。近年发现,中性粒细胞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分化为不同的表型,包括N1/N2型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 TAN)和粒细胞样髓源抑制性细胞(granulocytic-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G-MDSCs);不同表型的中性粒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该文就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淋病奈瑟菌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

      2020(6):447-449.

      摘要 (449) HTML (0) PDF 953.82 K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NG)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早期诊断是控制传播的关键。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传统的显微镜检查和培养的方法来检测NG。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核酸检测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文综述了传统方法、分子生物学和其他方法的新进展,并根据已有研究评估各种方法的检测特点,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HBsAg新增N-糖基化突变的研究进展

      2020(6):450-453.

      摘要 (533) HTML (0) PDF 1.21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HBsAg是HBV感染筛查常用的血清标志物,其转录翻译后经过N-糖基化(N-linked glycosylation)的翻译后修饰,在维持HBsAg的蛋白质稳定、免疫应答、病毒感染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HBsAg的S基因区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可使其在正常糖基化位点(sN146)之外出现新N-糖基化,并且由于HBV的S区与P区基因重叠,HBsAg的突变可同时造成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的突变。研究发现该类型突变可影响HBsAg的抗原性、HBV复制力、宿主免疫应答和HBV相关肝脏疾病进程。该文对HBsAg新增N-糖基化突变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改良乙肝疫苗、更新HBsAg的检测试剂、降低HBV传播风险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专题笔谈
    • 遗传性易栓症实验室检测报告应个体化解释

      2020(6):454-457.

      摘要 (637) HTML (0) PDF 1.49 M (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抗凝/纤溶系统蛋白活性减低或凝血因子活性升高,而使机体易于发生血栓的疾病状态。遗传性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检测、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以及凝血酶原G20210突变的检测。该文就不同临床状态下的易栓症检测结果进行解释,而恰当的结果解释对诊断和治疗易栓症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生园地
    • 抗凝血酶Ⅲ评价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疾病进展和28天死亡率的应用价值

      2020(6):458-463.

      摘要 (708) HTML (0) PDF 1.57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在评价HBV感染相关急性失代偿肝硬化(acute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D)患者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疾病进展多器官系统衰竭和28 d死亡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447例未使用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患者,其中ACLF患者269例、AD患者178例,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指标,采用Sysmex CS5100血凝仪发色底物法检测AT Ⅲ活性。 结果:AD组中住院进展为ACLF的患者基线AT Ⅲ活性显著低于未进展组[36.2%(22.7%, 49.3%)vs 47.8%(38.3%, 61.4%),P=0.021],AT Ⅲ活性用于鉴别诊断ACLF与A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06。ACLF患者中,AT Ⅲ活性与MELD评分(rs=-0.344,P=0.000)、CLIF-C ACLF评分(rs=-0.311,P=0.000)和CLIF-C OF评分(rs=-0.315,P=0.000)呈负相关;AT Ⅲ活性在凝血功能衰竭及肾衰竭患者中显著降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T Ⅲ活性≥20.1%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高于AT Ⅲ<20.1%组患者(22 d vs 17 d,P=0.001)。治疗5 d后28 d死亡组患者AT Ⅲ活性也较存活组明显降低[17.8%(12.6%,25.2%) vs 22.6%(18.1%,30.9%),P=0.020]。 结论:基线AT Ⅲ活性水平可作为临床医生鉴别诊断ACLF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可作为评估ACLF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密切监测血浆AT Ⅲ活性有助于准确评估AD和ACLF患者疾病状态。

    • 产KPC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体外敏感性变化的机制分析

      2020(6):464-469.

      摘要 (1418) HTML (0) PDF 1.11 M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检测未接受过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azidime-avibactam,CAZ-AVI)治疗的产KPC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KPC-producing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KPC-CRE)对CAZ-AVI的体外敏感性;研究产KPC型肺炎克雷伯菌(KPC-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KPC-KP)对CAZ-AVI敏感性降低机制。 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非重复CRE临床菌株70株;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并用16S rRNA PCR扩增及测序进行验证;革兰阴性菌药敏板及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分析;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对CRE菌株进行产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PCR结合Sanger测序检测耐药相关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KPC-CRE的序列分型(ST);以CAZ-AVI 最低抑菌浓度(MIC)≤2/4 mg/L的KPC-KP为对照组,以CAZ-AVI MIC为4/4 mg/L的KPC-KP为实验组,采用qRT-PCR检测blaKPC相对拷贝数及表达量。 结果:70株CRE菌株中49株(70.0%)为产碳青霉烯酶阳性,其中26株携带blaKPC;25株KPC-KP中23株为ST11;26株KPC-CRE对CAZ-AVI敏感率为100%,其中1株CAZ-AVI敏感性降低KPC-KP,MIC为4/4 mg/L;CAZ-AVI敏感性降低KPC-KP携带野生型blaKPC-2以及2种ESBLs基因blaCTX-M-65和blaTEM-1,外膜蛋白OmpK35缺失,OmpK36功能缺陷;其blaKPC相对拷贝数及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CAZ-AVI对未接受过CAZ-AVI治疗的KPC-CRE具有很强的体外抑制作用;blaKPC拷贝数和/或表达量增加合并ESBLs以及外膜蛋白缺失和功能缺陷可能会导致KPC-KP对CAZ-AVI敏感性降低。

    • >质量管理研究
    • 13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试剂的性能验证

      2020(6):470-472.

      摘要 (1087) HTML (0) PDF 822.93 K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13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试剂盒(PCR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进行性能验证。 方法:参照CNAS-GL039:2019《分子诊断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和厂商性能确认方法,用包含13种病原体(经参比方法测序法确认)的临床咽拭子样本进行方法符合率验证,用国家参考品、慢病毒载体和质粒混合样本(包含所有13种病原体)进行检出限验证,用包含其他7种病原体的临床咽拭子样本进行交叉反应验证,用分别添加终浓度为5%的全血、1.2 mg/mL的硫酸沙丁胺醇的临床咽拭子样本进行抗干扰能力验证,以试剂盒说明书的性能指标作为结果判断标准。 结果:包含13种病原体的临床咽拭子样本经本试剂盒检测,各自出现所检测病原体的特征峰,满足方法符合率的验证要求;以国家参考品、慢病毒载体和质粒混合后的样品重复检测20次,对应的13种病原体均为阳性,满足检出限的验证要求;包含其他7种病原体的临床咽拭子样本均未出现本试剂盒所检测的病原体特征峰,满足交叉反应的验证要求;分别添加终浓度为5%的全血、1.2 mg/mL的硫酸沙丁胺醇的临床咽拭子样本检测结果与未添加干扰物质的对照组检测结果相同,满足抗干扰能力的验证要求。 结论:13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试剂盒各项性能验证参数与厂商声明的标准一致,可正式应用于临床检测。

    • >调查研究
    • D-二聚体2种检测方法的参考值建立和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临界值设定

      2020(6):473-477.

      摘要 (823) HTML (0) PDF 859.69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2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健康人参考值以及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 方法:研究包括2个健康人亚组、1个疾病对照组和1个VTE患者组。健康人第1组1 207例,男601例,女60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D-二聚体;健康人第2组1 224例,男609例,女615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分析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间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建立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的参考值。收集VTE患者组200例,非VTE疾病对照组200例,并分别以健康人第1组和健康人第2组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2法检测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 结果: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学发光法:χ2=159.088,P<0.001;免疫比浊法:χ2=89.634,P<0.001);在≤60岁的各年龄组中,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基于化学发光法的总体人群参考值为<528 ng/mL,其中≤50岁男性为<271 ng/mL,>50岁男性为<637 ng/mL,≤50岁女性为<441 ng/mL,>50岁女性为<673 ng/mL。基于免疫比浊法的总体人群参考值为<780 ng/mL,其中≤50岁男性为<650 ng/mL,>50岁男性为<802 ng/mL,≤50岁女性为<810 ng/mL,>50岁女性为<830 ng/mL。在20~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年龄组中,化学发光法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26.5 ng/mL、632.0 ng/mL、654.5 ng/mL、793.0 ng/mL和860.0 ng/mL(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8.0%、97.5%、97.0%、92.5%和87.0%),免疫比浊法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906.4 ng/mL、909.4 ng/mL、968.1 ng/mL、1 023.8 ng/mL和1 128.0 ng/mL(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5.5%、95.5%、94.3%、90.2%和86.6%);但2种方法的诊断特异性均<60%,阳性预测值均≤50%。 结论: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的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随年龄而增高,且不同年龄段男、女亚组间存在差异;2种方法在排除诊断VTE时,均可通过对高龄人群提高临界值以维持良好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有效实现对VTE的排除诊断。

    • >案例分析
    • 微黄奈瑟菌引起急性尿路感染合并菌血症1例

      2020(6):478-480.

      摘要 (452) HTML (0) PDF 1.28 M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苏ICP备12051282号-1
主管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单位:临床检验杂志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3620683 E-MAIL:lcjyzz@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