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1(10):721-722.
摘要:摘要:本期“生殖检验”专刊所征稿文章呈现三大特点:数量大幅提升,地城覆盖更广,涉及领域和深度更为宽广。这似乎昭示,我国生殖检验发展正进入春天。近三年来,生殖检验相关共识不断出台,多地室间质评工作得以推进,专业学会组织成立,学术交流频繁开展,教材编写工作陆续启动。但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区城发展失衡;从业者学历与技能有待提高;行业内协作机制不健全;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开发相对薄弱,女性生殖、辅助生殖新技术等领城研发尤其存在明显短板;相关仪器及试剂质量亟待提高。尽管困难重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持之以恒,团结协作,定能攻坚克难,开拓生殖检验发展美好前景。
2023, 41(10):723-726.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低离心 力对正常精液与不液化精液精子形态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生殖中心进行精液常规检查与精子形态学检查的169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6 例为精液常规检查正常患者,43例为精液不液化患者。比较126例正常精液采用直接涂片与两种不同低离心力下离心处理所得精子形态学分析结果差异;比较43例不液化精液采用促液化后直接涂片与离心处理所得精子形态学结果差异。结果正常精液 标本340xg离心10 min所得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9.39+0.50)%]较直接涂片法[(11.08+0.41)%]显著降低,所得精子中段异常率[(62.05+1.44)%]较直接涂片法[(57.17+0.82)%]显著增加;151xg离心10 min所得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9.41+0.57)%]亦较直接涂片法显著降低,所得精子中段异常率[(60.95+1.17)%]亦较直接涂片法显著增加。对于不液化精液标本,340xg离心10 min所得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9.61+0.60)%]与促液化后直接涂片法[(11.10+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得精子中段异常率[(60.21+1.51)%]与促液化后直接涂片法[ (57.36+ 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低离心力均对精子形态学造成影响。离心力对不液化精液无显著影响。检查精子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中应参考男性精液性质决定是否离心以及离心力大小。
2023, 41(10):727-730.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高浓度精液标本用全 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检测时对精子浓度及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NP)和不动精子百分率(IM)等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3年2月至5月于本院生殖门诊就诊患者,精液标本采用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检测。分析初检精子浓度≥100x 10*/mlL,且精液量≥1.5 mL的精液标本155例,设定为高浓度精液原液组(A组);自身精浆稀释组(B组)和37 C生理盐水稀释组(C组)分别以自身精浆和37 C生理盐水为稀释液,均按1:2稀释比例稀释;手工法计数精液原液精子浓度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参数。观察A、B C各组间精子浓度、PR、NP以及IM的差异,以及精子浓度与PR、NP IM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浓度精液原液组(A 组)的精子浓度显著低于手工法对照组、自身精浆稀释组(B组)和37 C生理盐水稀释组(C组)(P均<0.05);B、C两组与对照组之间精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PR显著低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的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NP显著高于B、C两组(P均<0.05),而B、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IM显著低于B、C组(P均<0.05),而B. 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精液标本未稀释 直接检测可能会引起精子浓度偏低、NP增高和IM降低;建议稀释后检测以提高结果准确性;37 C生理盐水稀释可导致PR降低,建议以自身精浆作为高浓度精液标本的首选稀释液。
2023, 41(10):731-735.
摘要:摘要:目的 比较精子浮游板与临床常用的密度梯度离心结合上游法(简称梯度上游法)在人类精子优选效果上的差异。方法收集我中心不育症患者的精液样本,在排除无精子症、重度少弱精子症和精液体积小于2 mL者后,纳入50例研究者。精液液化后分别用精子浮游板和梯度上游法对等体积的相同精液进行优化处理,回收相同体积的精子并检测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MSC)、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回收率和精子DNA碎片指数(DFI),比较两种不同处理方法间的差异。结果与优选前的原精液组相比,浮游板组和梯度上游组优化处理后的精子浓度[( 16.08士13.39) x 10%/mL、( 8.88+8.06) x 10*/mL rs ( 60.05+27.21 )x 10*/mL]. TMSC[ (7.41+6.14)x10* .(3.98+3.57)x10* rs (22.24+13.74)x 10°]和DFI[ ( 2.20+3.44)%、(5.20土10.79)% us (26.38+13.92)%]均显著下降,而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 (91.67+4.75)%、(87.86+7.90)%ns (40.21+16.83)%]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9.58+5.08)% .(7.72+4.01)% us (3.58+2.06)%]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较于梯度上游组,浮游板组优选后的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TMSC和精子回收率[ (30.74+13.70)% ts (17.09+9.20)%]更高,而DFI更低,操作耗时也更短[(32.38+1.01) min us ( 60.08+2.06) min],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密度梯度离心结合上游的方法相比,精子浮游板操作更加简便、耗时更短、制备效果也更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2023, 41(10):736-739.
摘要:摘要:目的设计一套基 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检测流程,评估该流程在形态检测的效率、准确性、可靠性。方法使用预训练YOLO目标检测模型和VGG16分类模型分析1 000例样本的各14张图片,每例样本至少分析200条精子,人工镜检等量样本,对比两方法效率、准确性、相关性。结果使用预训练的分 类模型对人工分类但未训练的精子头进行形态检测,预测准确性达到95.5%,临床每例样本检测时间仅用10 s,准确性与效率高于人工镜检,两种检测方法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84, P<0.01)。结论本 研究设计的检测流程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可靠性、准确性超过人工镜检。
2023, 41(10):740-744.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精浆miR-135a-5p和miR-135b-5p表达特征及其在男性不育患者精浆中变化和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检验科留存的血清、晨尿胸水、脑脊液和精浆标本各30例;进一步选取2010年至2019年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冻存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精浆标本、弱精子症患者精浆标本及正常对照精浆标本各54例。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检测不同体液、不育患者精浆和正常对照精浆中miR-135a-5p 和miR-135b-5p表达。ROC曲线分析精浆miR-135a-5p、miR-135b-5p水平区分男性不育患者及对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相关性分析精浆miR-135a-5p . miR-135b-5p水平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结果5 种不同体液间miR-135a-5p和miR-135b-5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64.88 ,P<0.01和H=64.7,P<0.01),二者在血清和精浆中水平均最高,在尿液中水平均最低。无精子症组、弱精子症组及正常对照组精浆miR-135a-5p和miR-135b-5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2.14, P<0.01;H=21.37 ,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精子症组2种miRNA水平均显著降低( U= 687 ,P<0.01;U=843,P<0.01);弱精子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精子症组与弱精子症组精浆miR-135a-5p和miR-135b-5p水平具有显著差异(U=635,P<0.01;U= 779, P<0.01)。精浆miR-135a-5p和miR-135b-5p区分无精子症与正常对照及弱精子症患者AUCROC 分别为0.764(95%CI:0.675~ 0.854) ,0.711( 95%CI:0.612~0.810)和0.782( 95%C1:0.695 ~0.869) ,0.733(95% CI:0.637-0.82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浆miR-135a-5p和miR-135b-5p水平与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miR-135a-5p 和miR-135b-5p 为精浆高表达miRNA,在无精子症患者中显著降低,二者与男性不育发生关系密切。
2023, 41(10):745-748.
摘要:摘要:目的对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 患者进行染色体遗传学病因诊断与分析,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与Y染色体微缺失联合检测对无精子或少精子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四川泸 州地区240例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 血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按常规染色体培养G显带行核型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采用多重PCR技术。结果240 例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患者中无精子症患者17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61例。单一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检出率为22.92% (55/240),包括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单纯染色体结构异常21例和合并异常4例。单一Y染色体微缺失异常检出率为10.42%(25/240),其中AZFc缺失异常率最高为7.08%。采用核型分析与Y染色体微缺失联合检测的异常检出率为30.83% (74/240),其中6例患者两项结果均异常,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时较单一方法的检出率高(x2= 30.24,P<0.001)。结论系统地报道了泸州地区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及类型,同时提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异常检出率,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病因诊断、遗传咨询及生殖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段礼,陈勇,邱青虹,刘刚,蒋文辉,唐洪波,袁野,葛仁山,田二坡,温子娜
2023, 41(10):749-752.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在 复发性流产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19- 2022 年在本院生殖医学门诊就诊的生育检测指标完整的不孕症夫妇521对,其中男性年龄23~56岁。排除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包括女性的年龄、体质指数、代谢性疾病、抗磷脂综合征、子宫及附件异常、剖宫产史、宫内肌瘤/宫颈锥切等手术史、男女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史。根据流产情况分为复发性流产组(自然流产≥2次)、自然流产1次组和未流产组,应用GraphPad6.0统计软件进行Tukey多重比较各组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分析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采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和比值比分析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对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性流产组(42例)的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 (33.31+13.83)%]显著高于未流产组[( 26.85+15.38)%]和流产1次组[ (28.20+12.50)%,P<0.05]。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与复发性流产呈显著正相关。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预测复发性流产的敏感性为45.24%.特异性为73.64%。阳性预测值(15.70%)、阴性预测值( 92.53%)、Youden指数(18.88%)及比值比(2.31)均高于高DNA可染色性(HDS)的阳性预测值( 10.64%)、阴性预测值(90.31%)、Youden 指数. ( 1.05%)及比值比(1.11)。结论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的配偶中,精子核蛋白不成熟度显著升高,且其与复发性流产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可能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男性因素,其对临床中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3, 41(10):753-757.
摘要:摘要:男性不育病因复杂,且精确诊疗困难,单细胞测序技术为男性不育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技术提供了单个细胞水平庞大的mRNA等组学信息,有利于分析男性不育疾病中的关键基因、重要信号通路新细胞类型、细胞分化方向及细胞相互作用等。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高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减退症、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2型糖尿病、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梗阻性无精子症、勃起功能障碍等男性不育疾病中显示出较高的病因研究及精确诊疗应用价值。该文从病因机制、特殊细胞类型、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等角度对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男性不育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2023, 41(10):758-763.
摘要:摘要:精子质量分析是男性生育力评估最基础的量化评估方法之一。虽然精子质量评估的方法已经发展数十年,但是目前仍迫切需要一种无需化学处理、无需染色或荧光标记、无物理侵入、大视场、高分辨和3D空间清晰表征的精子细胞成像技术。数字全息显微技术就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一种方法,能够实现高分辨率成像、高速记录和高精度三维空间定位。该文从数字全息显微成像技术原理、活精子细胞全息显微成像技术、活精子细胞3D运动轨迹量化追踪、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精子识别与统计算法等技术进展与应用进展方面,对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的无标记活精子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
2023, 41(10):764-768.
摘要:摘要:精子DNA是父本遗传物质的唯一载体,精子DNA碎片指数升高会导致男性不育、反复流产,甚至影响辅助生殖技术决策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该文将对目前广泛应用的人类精子DNA完整性检测方法进行综述,探讨其优缺点以及在临床实践中 的应用情况。同时,还将关注新兴技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其在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
2023, 41(10):769-773.
摘要:摘要:宫颈癌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几乎所有的病例都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有关。健康的阴道微生态维持宫颈阴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并调节黏膜免疫系统,在控制HPV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HPV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 宿主免疫,抑制机体清除HPV所必需的抗病毒免疫应答。阴道微生物群失衡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已成为女性HPV感染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驱动因素。该综述旨在对阴道微生态、免疫系统和HPV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评述与总结,为预防和治 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2023, 41(10):774-777.
摘要:摘要:抗缪勒管激素(AMH)在男性中主要由睾丸支持细胞分泌产生,与生殖系统发育及生育力有着密切联系,AMH分泌异常会导致男性性腺发育障碍、生殖内分泌紊乱、男性不育症等生殖健康疾病。此外,AMH对选择辅助生殖技术( ART)治疗方案、 预测男科睾丸显微取精术获精率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围绕AMH在男性生殖内分泌调控及其在男科疾病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3, 41(10):778-781.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 比较不同统计学方案对精液检验室间质评结果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案进行推广。方法以精子浓度为例,选择2022年湖南省20家实验室精液室间质评数据,分别用传统统计方案、稳健统计方案以及结合稳健统计技术剔除 “离群值”后的传统统计进行分析比对,比较其优劣。结果4组精子浓度数据经传统统计无法剔除“离群值”,与Robust稳健统计方法或结合稳健统计技术剔除“离群值”后的传统统计室间质评结果有差异,传统统计与稳健统计合格实验室数分别为: 19us 16、19us 16、19us 19、19vs 19。结论传统统计方法不适用 于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量较小、可能存在较多“离群值”的精液检验室间质评统计,推荐使用Robust 稳健统计方法;或结合稳健统计技术剔除“离群值”后,可得到与稳健统计方案相似的结果。
2023, 41(10):782-786.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本中心 10年内接受常规精液分析的男性人群精液质量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方法收集 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门诊行精液常规检查的231 519例精液检测数据,按照第5版《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标准分析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等参数,比较近10年间不同年份精液参数的变化。结果2013 年至2022年生殖门诊男性不同精子浓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人群占比变化不大,年平均27%的男性精子浓度偏低,年平均10%的男性为无精子症患者,年平均34%的男性精子活动率较低,年平均57%的男性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低于参考值下限,年平均50%的男性精液常规分析结果在正常范围,正常精液人群占比变化不大。结论近10年间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变化不明显。
2023, 41(10):787-792.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研究 梗阻性无精子症(OA)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NOA)患者的睾丸组织差异基因的表达,为NOA的诊断提供新的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 合数据库(GEO)下载无精子症相关基因的芯片数据( GSE45885和GSE9210)并进行GEO2R在线分析,得出NO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 ,利用韦恩图取交集,确定共同DEGs。使用R软件进行DEGs的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应用STRING构建DEGs相关的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再利用Cytoscape 软件筛选出NOA的最显著的枢纽( Hub)基因,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采用ROC曲线判断Hub基因对NOA的诊断价值,并在GSE145467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经筛选共得到 83个DEGs,其中78个下调,5个上调。GO富集分析显示DEGs参与的生物过程( BP)有生精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运动纤毛的组装等;细胞组成(CC)主要包括精子鞭毛、运动纤毛、顶体泡、生精细胞核等;分子功能(MF)主要有赋予细胞外基质抗压能力的结构成分、蛋白质结合、热休克蛋白的结合等。KEGG相关通路涉及多个物种长寿调控途径、细胞周期和凋亡、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等。PPI网络筛选出NOA密切相关的5个Hub基因分别为.SPAG5、CCNB2、AURKC、NCAPH、PTTGI。ROC曲线显示5个Hub基因均是NOA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SPAG5 、CCNB2、AU-RKC、NCAPH、PTTGI基因可能在NOA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NO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3, 41(10):793-798.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连云港地区 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情况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22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疑似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病例22889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统计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和药敏结果。结果生殖道 支原体阳性标本8943例,其中解脲脲原体(Uu)感染率最高,为33 .64%(7700/22 889) ,明显高于人型支原体(Mh)感染率3.91% (894/22 889)和混合(Uu+Mh)型感染率1.52%(349/22 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5- -2022 年总体感染率和Uu感染率呈增长趋势。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为42.42%,显著高于男性的22.47% (x2=534.21 , P<0.05);与小于20岁以及4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相比,20~40岁人群感染率最高,达到40.84%(6 108/14 955)。泌尿 生殖道支原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未超过5.00%;Uu感染者对红霉素、 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有增长趋势(P<0.05) ,Mh感染者对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有增长趋势(P<0.05)。结论连云港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需加强相应的监控;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适合作为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治疗的首选临床用药,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提示存在该类药物滥用情况,需加强临床 监管。